WFU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哥倫布大交換》一書讀後心得

黃俊發(2017.11)

當看到這一本書時,當下覺得應該是一本有關講述哥倫布航海過程或是在他那個航海時代的種種歷史故事。





而看到副標題時,卻又覺得不太像…

「一四九二年以後的生物影響與文化衝擊」

難道是跟生物物種的演化有所關連??


本書作者是「環境與生態史權威學者」-威克羅斯比 (Alfred W. Crosby)

光看完封面介紹,很難讓人不去聯想到此書應該是與生物物種有關聯的書(應該是不好讀的….)。

在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哥倫布於1492年10月第一次發現美洲大陸後,對於新、舊大陸間生物物種的交換與改變、對於生態的影響、及對人類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的改變。

比如因為發現美洲大陸,將其在舊大陸上從未出現過的動植物引入,一方面創造了新的生態圈,產生出更經濟實惠、富饒的農作物,使得舊大陸上的居民得以獲得更多更好糧食,進而加速人口大幅增加,也創造出更富有的財富。

像是:玉米、馬鈴薯、甘藷、豆類、樹薯、花生、美國南瓜、南瓜、番木瓜、番石柳、鱷梨、鳳梨、番茄、辣椒、可可、菸草、橡膠…約一百種。

其中前五項,在過去四百多年間,在2個大陸土地上大量種植,造就人口的迅速增長。(原來,一些原本自己認為是在台灣生長的農作物原來「原產地」是來自美洲啊!...)


然而,另外一方面卻因為不少外來物種有著某些較強大的生存優勢(或是能力),嚴重影響原生物種的生存,甚至造成許為數不少的原生物種的滅絕!

包含對於原本居住在歐洲大陸上的人們也遭遇到相似的問題—外來疾病的損害。

很難想像「梅毒」也是由新大陸引進的新物種之一,並且造成當時歐洲(乃至於延伸至今…)一場罕見且巨大的疾病災難!

然而,「梅毒」卻是對居住在美洲新大陸上的原生居民-印地安人毫無任何影響。


同一時刻,在美洲新大陸上也正在上演著相類似結果與悲劇!!

生物物種間移居、適應、繁衍、強者生存,相同的造成許多美洲大陸上物種也絕跡了!

當然,居住在其中的原住民-印地安人當然也無法幸免於一場外來的災難!

自己印象中有關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北美-印地安人、南美-馬雅人..等)好像是因遭受到歐洲大陸探險者、移民者的殺害而導致人口數大規模減少、甚至是滅亡情況發生。然而,作者在書中卻依據證據指出: 美洲大陸原住民之所以在1492年後開始大量減少之主因是一種疾病-「天花」所造成的。

因舊大陸歐洲人對於天花病毒是具有免疫力的。然而,美洲大陸原住民因長時間處於封閉世界中,從未接觸過此一病毒。因此,當天花病毒隨著探險者、移民者進入此一新環境後,便開始大事肆虐居住在美洲大陸原住民。


更深一層省悟

當看完《哥倫布大交換》後,帶給自己最大省悟是: 「自己有沒有故步自封? 不願意去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與新的挑戰?」?

當成長到一定階段、在許多方面擁有一定成就時,人們常會選擇待在「舒適區」中,穩定且舒服的過生活。此時,若是要他們離開「舒適區」、跳入「學習區」,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不用說是進入所謂「恐慌區」;而當外來(在)環境發生巨(驟)變時,往往就是迅速陣亡。

而當要爬起來面對時,往往是直達「恐慌+地獄區」…..(結果請自己想像…)

自己就曾經遭遇過慘不忍睹的一次!


因此,《哥倫布大交換》一書,不只是從歷史學角度、生態環境學角度來剖析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對於新、舊大陸間生物影響與文化衝擊;

更重要的是從中去了解人類(尤其是自己)是不能夠一直待在「舒適區」的環境中,要不斷讓自己在「學習區」學習、成長,準備更多能力,以便在遇到更大困難、挫折,進入「恐慌區」時能安然過關!


世上任何地方,如果先前與外隔絕,一旦向外開放,都會在自然天平上出現如此極端的搖擺逆轉。不過,恐怕再也不會出現如美洲這般,於哥倫布登陸一世紀內所展現的驚人事例了。

除非,有一天,星球之間也發生生命形式的交換。


你、我所面對的現實生活環境不也是這樣嗎?

與大家分享~

此書連結請 按此